首頁 > 研討座談 > 研討會

研討座談

《研討會》

114年3月12日「紀念國父孫中山先生逝世100週年」2025「孫學新探:中山思想與當代國家發展」學術研討會

 

2025年孫學新探研討會盛大舉行 各界專家共議中山思想新視野
 
                2025年3月12日,由國立國父紀念館、國立政治大學及財團法人中華民國中山學術文化基金會共同主辦的「2025孫學新探」研討會於政治大學行政大樓國際會議廳隆重登場。本次會議以「孫中山思想的歷史精神與當代實踐」為主軸,吸引多名學者、專家與社會人士參與,透過專題演講、論壇及論文發表,深入探討中山思想在全球化時代下的理論建構與應用價值。
 
 
                 上午9時30分,開幕式由國父紀念館、政治大學及中山學術文化基金會共同主持,本會由林振國副董事長代表吳伯雄董事長致辭。強調孫中山思想對臺灣社會發展的深遠影響,並說明中山學術文化基金會復刻《孫中山先生傳》以及《國父墨蹟》之傳承深意。隨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黃自進以〈孫中山「民生主義」的理論建構:西方的學術理論與亞洲社會的具體實踐〉為題發表主題演講。黃自進指出,孫中山的民生主義不僅借鑒西方社會主義理論,更融合亞洲社會的實際需求,為當代經濟平等與社會福利政策提供重要啟示。  
 
                上午10時40分展開的「中山思想歷史精神與時代意義」論壇,由國父紀念館館長王蘭生主持。國立金門大學周陽山教授從兩岸視角分析中山思想的跨時代價值;政治大學邵銘煌教授則透過檔案史料,重構孫中山推動現代化教育的歷程;中央大學劉阿榮教授進一步探討民生主義在環境永續議題中的實踐可能性。三位與談人一致認為,中山思想的核心精神在於「解決問題的務實性」,對當代社會治理仍具指導意義。  
 
                下午議程分為「中山思想與民國歷史」及「中山思想與國家發展」兩大場次,共發表六篇論文。南開大學王文隆副教授剖析孫中山的高等教育理念,強調其「普及教育」主張對當代技職體系的啟發;中興大學侯嘉星教授則聚焦孫文提倡的造林運動,揭示近代中國環境治理的歷史脈絡。第三場次中,政治大學羅頌民助理教授以戰後臺灣加工出口區為例,探討土地規劃與環境治理的連結;致理科技大學林子超助理教授更提出「能源轉型的民主革命」,呼應孫文實業計畫中的公民參與精神。 研討會尾聲,中山學術文化基金會董事李建榮總結指出,本次會議不僅深化學界對孫中山思想的多元解讀,更凸顯其與當代議題的緊密關聯。基金會未來將持續推動跨領域合作,促進中山思想在青年世代中的傳承與創新。  
 
                會後,與會者參觀政治大學中正圖書館「孫中山與臺灣」特展,透過珍貴文物與檔案,重溫孫文與臺灣的歷史連結。本次研討會透過學術對話與實踐案例,成功搭建理論與現實的橋樑,為中山思想的當代應用開啟嶄新篇章。